《依依惜别的深情》赏析

时间:2024-05-29 14:52:58 | 文章来源:三思网

    文章结构的曲折变化,不仅可以充分地反映客观事物本身所包含的复杂性,而且还可以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。古代文论中说:“文似看山不喜平”,这是说读者不喜欢那些简单贫乏,一马平川的东西,而喜欢那些结构如峰峦叠嶂,波澜横生的文章。例如,杨朔的散文,就有这样的特点。他的《荔枝蜜》,以蜜蜂象征劳动人民,通过歌颂蜜蜂来欧颂劳动人民,但是开头却先写自己一向不大喜欢蜜蜂,与结尾“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”,形成了强烈的对照。这个转折就突出地显示了“我”对蜜蜂的感情的变化之大,显示了蜜蜂的高贵品质感人之深。在这里,“欲扬先抑”的笔法是运用得很成功的。

    魏巍的散文《依依惜别的深情》要描写志愿军离开朝鲜时送行的“泪雨”这一感人肺腑的场面,却先写朝鲜人民如何克制住自己的感情,不让自己哭出来:妇女们,孩子们,姑娘们在赠送礼物,装饰大炮和小吉普的时候统统没有哭“出发号响起了”,“志愿军的脚步移动了,人们的眼睛都潮湿了,但谁也忍着,竭力喊着口号,仍然没有哭。”然后,文章一转:“可是,当战士们握着老妈妈的手,叫了一声‘阿妈妮,再见宜’不知道是哪个老妈妈忍不住了,捧着战士的手,第一个哭出了声。接着是姑娘们,孩子们哭出声来,然后是那些男人们无声的眼泪,低低的吸泣。

    这种结构文章的方法,就好象千万条感情的细流被阻拦、压抑、集中、汇集到一起,突然开启闸门,感情的波涛便汹涌地奔流而出。只有通过这样的转折,才能把表现了中朝人民深情厚谊的旷古未闻的送行“泪雨”的场面,深刻而强烈地描写出来,产生出极大的艺术感染力。

    正因为转折有这样的表达效果,所以古今中外的文学家都力戒作品布局上的平直板滞,而以曲折变化为工。这是符合读者的审美需要的。当然,文学作品的布局上的转折是以真实地反映生活为前提的。我们要求作者巧妙地利用客观事物所提供的可能性,使作品的结构错综见意,曲折生姿,但是却不应该要求作者去人为地制造,生硬地安排文章的转折和波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