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这样,埋下一颗种子作文(范文3篇)

时间:2024-10-23 14:57:34 | 文章来源:三思网

今天给同学们整理了:初中语文期末作文预测:《就这样,埋下一颗种子》(范文3篇+解析),语文学习贵在积累与应用,非一日之功,望大家能沉心学习,坚持不懈。

01

就这样,埋下一颗种子

谁也看不出,我,一个剪着一头短发,常年休闲衫、牛仔裤和旅游鞋伴身的所谓现代的女孩,心中竟然还会有一颗深深埋着的恋古情结的种子。

还是很小的时候,一次跟爸爸妈妈去展览中心看一个不知什么展览会,当走进一个光怪陆离的纺织品和服装陈列馆时,勾住我双目视线的,不是绚烂多彩的花布服装,而是一袭用中国乡村独有的靛蓝底上白色花纹的土布制作的长旗袍。那份淡雅,那份清丽,那份端庄,那份朴素,直到今天印象还是那么鲜明。以后,我对蓝底白花的织物特别敏感,也特别喜欢。从百子万蝶至折枝花卉,从吉祥图案到不知什么的花纹,无不引我驻足凝视,而且是线条越粗犷、图案越简洁越好。

可笑的是,这样的嗜好竟一发而不可收,并且从对蓝花布的青睐蔓延到了蜡染和扎染。每当外出旅游回来,都要带回不少不知名状的“破烂”片。爸爸笑我是受到了原始的蛊惑。

上海博物馆开放以来,我充分享受中学生门票的优惠,经常走进那天圆地方的艺术殿堂,去接受五千年文明的熏沐。其中我去得最勤的地方是陶瓷陈列室,陈列室中最令我注意的是宋代的作品——那浑身开裂的一座瓷瓶。那么一件破破烂烂的东西,却有一种形容不出的古拙朴雅的味道。看过四五回之后,我还是管那瓶叫作宋代的破瓶子。有一回,我还煞有介事地向妈妈介绍,上博有一个宋代的破瓷瓶,尽管浑身碎裂,却有一种说不清楚的古雅之美。在旁边听着的爸爸忍不住笑了起来:“小傻瓜,这不是破瓷瓶,而是宋代四大名窑之一的哥窑瓷。它的特点就是浑身开裂,并不是坏瓶子。”从此后,哥窑瓷这一名词连同那副浑身开裂的破烂相,深深地印入了我的脑海。

最近家里要搬新房子,妈妈在我的屋子里添置了一具玻璃橱。为了给自己增添一些文化气息,邀了几位同学去逛工艺品商店,看看有什么可意的小摆设,兜了古玩商店又逛了老城隍庙,东西着实不少,但中看的几乎没有。结果在一家不起眼的陶瓷店里却让我发现了宝藏。那一个彩陶罐实在叫我喜欢:赭石色的图案,线条简单而稚嫩,鱼兽象形而夸张,尤其是它那轮制而又不太圆整的形状,更显现出陶罐的笨拙和质朴。活脱脱是一种什么仰韶、龙山、大汶口之类的漏网之物。东西不大,但价钱却不小。当我乐滋滋地付钱时,旁边的同学却说我“疯”了,想要拿这个钵斗去要饭。“我不管,反正我喜欢,这就是古典的魅力,你们这些现代人。”

就像好的猎狗对猎物所有的那份敏感一样,我对一切有价值的古典孑遗也有着一种自觉认同的直觉,而这一直觉我也不清楚是从什么地方而来的,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。总之,就这样,在我的心中深深地埋着这么一颗古典诱惑的种子。

点评:

这篇文章以内容充实独特、文字功底深厚、结构完整严谨取胜。

开头简洁,充满诱惑。现代女孩,却有着“恋古情结”?看似是一对矛盾体,却足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。

文章的正文由三个部分组成——蓝花布,哥窑瓷,彩陶罐。三个部分的构思既随着年龄的增长推进(以时间为序),又以内容的深化层进(以逻辑为序)。先写一个爱美的小女孩对织物的敏感;继而是一位中学生对博物馆展品的喜爱;最后是为自己的小窝寻觅心仪的摆设。这三个内容有条不紊地展开,并且衔接过渡自然无痕,值得赞扬。

文中的“爸爸”起到点睛之效。作者设计了“爸爸”这一人物,是为了从第三者的角度来加以评论,加以点题,可谓是匠心独具。尤其是在家谈论哥窑瓷,真是极富生活气息的一段文字,令人如临其境。其中,“爸爸”的作用再次凸显。

结尾与起首呼应,回扣标题。尽管没有“意义深远” “影响一生”之类的“豪言壮语”,却能令读者回味——一位女中学生,埋下的这颗古典诱惑的种子,必将有其收获的一日。

本文的选材独特,文字清通优美,是考场作文中难得的满分佳作。

02

就这样,埋下一颗种子

五月五日天晴明,杨花绕江啼晓莺。

一直以来,我对端午节包粽子的传统文化没有理解,认为那是老一辈人才感兴趣的东西。直到那年端午,在我心中埋下一颗传统文化的种子。

那年端午,外婆坐在木椅上,认真地包着粽子。我却感到不解,觉得自己包粽子费时又费力,便劝说外婆买点吃吃算了。谁知,外婆她笑着对我说:“这传统的手艺啊,你要学,要会,可不能让它在你们这一代手中消失了。”看着外婆,惊讶于绿叶和白米在她手中的无穷变幻。于是,孩子的好奇心被那新鲜事勾了去。但是,要包好粽子,必须得下点功夫。

我开始注视外婆包粽子的动作。只见在她手中,绿叶,白米,红枣,霎时变成了一个精巧的粽子。她见我看得入迷,便叫我来试试。我却怕包不好,闹了笑话。外婆似乎看透了我的心思,随手拿起身旁的粽叶,点点头,示意让我跟着她一起做。首先,将粽叶重叠成漏斗的样子,然后填入白米和红枣,再将粽叶两端像盖子一样盖住,最后细心地将粽叶用线绑紧。从她熟练的一拉一牵,一言一语中,我竟发现传统文化之美的产生过程竟如此富有文化,富有秩序。又惊又奇地接过那精致的艺术品,不禁感叹传统文化的复杂与精美。对于传统文化的喜爱,如种子般悄然种下。

暖黄色的灯光下,她极其耐心地教我如何小心地填入糯米,如何防止馅料不漏出来,如何将粽叶绑紧。外婆一边修正我包粽子手法上的错误,一边还给我讲了一些关于粽子文化的来历与习俗。“现在啊,很少人,会包粽子了。传统文化是根,是我们大家要去继承和发扬的。”她的话语,让我感受到一个老人对传统文化的执着与严肃。我更用心地学起来,更为留意包粽子的细节,也更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接受。渐渐地,我包粽子的手艺变得娴熟起来。

我与外婆一起将包好的粽子下了锅。看着从锅中冒出的缕缕水蒸气在空气中慢慢扩散,消失,闻着那股淡淡的粽叶香,心灵经受着一种无言的冲击。

外婆的粽子回忆回味,外婆的粽子喜人养人。现在想来,外婆不仅仅是传承了一种文化,也是为平淡的生活平添了一份诗性。就这样,在我的心中,埋下了一颗,传统文化的种子!

点评:

本文的作者以五月初五端午节的粽子文化为选材,写下了自己跟着外婆学包粽子的过程。

从一开始的不屑一顾,到好奇心的萌发,笨手笨脚地学着包粽子,一直到最后包粽子的手艺竟然能得心应手,整个过程,有条不紊,简洁而清晰,足以体现这颗“文化种子”埋下的全过程。

本文的情感真挚,语言朴实。

起笔用诗句,既优美,又为下文的端午文化点出时间。“绿叶,白米,红枣”,色彩的斑斓,短句的运用,给人有天净沙小令的意味,妙极!长短句交替使用,语言富有节奏感。“一拉一牵,一言一语”,四个“一”,浓缩着外婆的动作与语言,有着“此时无声胜有声”之效。议论时运用了整句,三个“更”显现出“传统文化的种子”埋在了“我”的心中。结尾点明了本文的中心,与文章起笔的诗句遥相呼应,体现出语言的魅力。文章的结句回扣标题,给人回味。

03

就这样,埋下一颗种子

一个人,一出戏。埋了种,暖了心。

初识京剧,如第一声春雷,惊艳了我童年的梦。彼时小小的我,望戏台上一群穿鼓鼓囊囊袍子的人,背上插着花花绿绿的旗子,咿咿呀地唱着,或擒贼、或捉妖,间或有一个青衫白面的女子,眼睑旁揉着大红,露出惊惧的神色,哭似地唱,高亢的嗓音夹杂着胡琴的哀吟。

在童年的梦中,那流丽悠远的唱腔和花红柳绿的舞蹈如烂漫的四月天,鲜艳、明亮,在我心中埋下一颗种子,使我对那样一个世界,充满了神秘古怪的幻想。

大了一些后,听到了那段著名的《苏三起解》,似第一场春雨,滋润了干涸的心田。“苏三离了洪洞县……”京胡急急地响起来,开始是近乎凄厉地喊出来,后来却越来越绚烂,如桃柳抽新、春水煮茗。那颗种子在我心中翻腾起汹涌的浪花。

从此,常常跟老一辈去看折子戏,静心细品一出京剧,读懂它的唱词、念白、做功、打斗……如一缕轻柔的春风,轻抚面庞。

看《霸王别姬》。虞姬为楚王歌舞助兴,三尺水袖,左比右划,从她缓缓的步子和唱腔里,就能体会到那种生离死别的凝重,以及她洞察一切的冷静。她只是缓缓地唱了,唱了“碧落月色清明”,唱了“富贵穷通一刹那”,千回百转之间,让楚王知道了她胸腔里流泪的心,声声啼血,句句断肠。柔指纤纤,道不完的情意绵绵,水袖抛舞,说不尽的风姿楚楚。浅唱兼低吟,一个眼神,一个身段,一颦一笑,都包含无穷意韵。这京戏,怎不叫我心痴神往?

世相纷呈,“啊 ——”一个长长的道白似乎早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,帝王将相、才子佳人的嘉言懿行仿佛也代替不了如火如荼的时代气息。非也,是一颗太过匆促的心无法体会京剧里的春意。看,花脸痛快地大笑,也一样酣畅地大哭,武生们横眉冷对,花旦们杏目圆睁如同在微风细雨的长巷,邂逅一份不作伪的美好。

人生如梦,一方小小的戏台,演绎着千百年来的人生,看他们演绎着生命里的酸甜苦辣,嬉笑怒骂,有时竟会看出泪水来。仿佛是看饱蘸了墨水的毛笔,一幅酣畅淋漓的大写意。因此我会不由自主地爱上京剧,爱上了莺歌燕舞的人间,爱上了姹紫嫣红的春天。

时光那么浅,岁月那么长。如若可以,我只愿做一个播种的人,在心中埋下京剧的种子,等它长成参天大树,长成我的桃花源,便在其间修篱种菊。无论世界是否薄凉,也回报以真情,最深情的;无论季节有多清寒,也在心中的院子里听一出京戏咿呀,如沐春风。

点评:

选材角度比较独到、文字简洁优美、情感比较真挚且对考题有比较深人的思考,这是本文获得高分的重要原因。从小观看京戏的作者自幼便在心中产生对传统文化精华的向往,“种子"己“埋下";对戏剧的喜爱使作者主动去听、去看、去记相当数量的传统名剧和经典唱词,这都成为作者的文化积累,“种子”在发芽;由于喜爱而想更多了解戏剧,因此去体会唱词咿呀中的人物情感,感同身受而愈发喜爱,“种子”开始茁壮成长;“时光那么浅,岁月那么长”,时代更替下京剧要何去何从?带着这样的思考,作者誓做“播种人”,要让传统文化的“种子”在更广阔的天地里生根发芽,开花结果。

全文结构清晰,运笔老练、语言优美,在考场有限的时间内写出了一篇打动读者的高质量考场作文,最终博得阅卷者的青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