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说创作中可喜的收获
歌颂社会主义新人,塑造生气勃勃的现代化创业者的形象,这个社会主义文艺的新课题,终于在一九八二年的小说创作中取得了可喜的收获。我最近读了李存葆的《高山下的花环》、魏继新的《燕儿窝之夜》、蒋子龙的《锅碗瓢盆交响曲》,更加受到鼓舞,更加确信,这在我们社会主义文艺的前进道路上,很可能是一个有所突破的新势头。
是的,在读完这些作品掩卷深思的时候,你也会想到,它们在这些地方或那些篇章,也还显示出某些粗糙和不成熟的痕迹,使我们感到有点缺憾。但是,你又不得不承认,当你在阅读中间,沉浸在它们所描绘的生气勃勃的艺术境界里,我们就会象生活在这些主人公们中间一样,和他们同呼吸,共命运,为他们的活泼泼的个性所吸引,为他们的动人心魄的生活经历所打动。当然,他们中间的任何一个,都决非“高大完美的英雄形象”,甚至还可以说,在他们或她们的身上,都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点。
从《高山下的花环》那一组部队的基层干部和战士的形象来看,在一开始,他们给人留下的印象,也是平平常常。连长梁三喜,性格朴实、善良、宽厚,平素带兵要求严格,但又并无“豪言壮语”,就在那封激动人心的遗书里,他还曾向心爱的妻子自己育时也想过“于脆转业回家”副长靳开来,心食门快,更是多常把“转业”拎在嘴‘上,得了个绰号叫“牢骚大王”,以致牺牲后连“三等功都未批”,指导员赵蒙生,更不用说,他本来就是为了“曲线调动”,才离开军政治部宣传处下到连队来的。在临战前夕,他的妈妈还在搞“穿梭外交”,想走后门把他调离连队,只不过碰上了铁面无私的军长“雷神爷”,才使他在“社会思潮”的污染中清醒过来。……但是,当小说的情节逐渐展开了,火热的战争生活迫近了。同仇敌汽、炮火连天的战斗,一瞬间消融了他们不同的思想和不同的经历,忘我、无私、奋勇、坚强,这些埋藏在各不相同的个性风貌里的英雄品质,在为祖国、为人民而战的炽热、真挚的感情中间迸射出瑰丽的光彩。